萧萧夫子 发表于 2020-3-28 16:24

峨边——小凉山璀璨的明珠

  峨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小凉山区,与佛教圣地峨眉山毗邻。全县幅员面积2395.5平方公里。成(都)昆(明)铁路横越县城,省道306线穿过县境,全县辖6个镇13个乡129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,总人口14.6万人,其中,彝族占33.12%。峨边四季分明,垂直差异明显,形成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,山顶戴雪帽,山脚百花开”的气象景观。境内崇山峻岭,沟壑纵横,高差悬殊,最高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,最低海拔469米。原始森林林海茫茫,山水交错,有大小溪河42条,水产资源极为丰富,野生鱼类10多个品种,娃娃鱼(大鲵)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林海中生长着成片的三月竹、八月竹和箭竹,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繁殖的良好条件,珍稀动物种类繁多,以国宝大熊猫最为珍贵,还有四川山鹧鸪、短尾猴、白腹锦鸡、羚羊、黑熊等。峨边春笋为享誉中外的山珍,名贵中药材有天麻、杜仲、黄连、黄柏等。

  峨边历史悠久,幅员辽阔。峨边因地制宜,制定了“以林养水,以水办电,以电兴工,以工建农”的经济发展方针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近年来,明确了“工业强县、旅游兴县、生态立县”的奋斗目标,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峨边人民发扬“宁可苦干,不可苦熬”的精神,促进了峨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形成了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,被喻为小凉山的一颗明珠。

 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

  峨边水力资源丰富,已建成中小水电站80余座,水电装机已达46万千瓦,2010年将达到60万千瓦,成为乐山重要的能源基地。利用丰富的电力和矿产资源,峨边走出了一条电冶结合的工业发展之路,目前全县工业变压器容量已经达到15万千伏安。电力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成为峨边经济的支柱产业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家,大电、金广、黑竹沟等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,林河、东森等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,明达集团年产值超过10亿元。峨边成为全国铬铁合金生产基地,乐山重要的工业硅基地。

  峨边立体气候明显,具备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峨边是川南生态建设重点县,森林是第一优势资源,全县有天然森林153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67.5%,为生态旅游和林业加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峨边有天然竹林65万亩,年产鲜笋2万吨,被称为“竹笋之乡”。 1972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峨边竹笋空运首都,“峨边梦笋”成为招待尼克松的国宴佳肴,被誉为山珍,加工生产的竹笋产品不仅走进国内超市,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地。

  峨边拥有高山云雾茶园3万亩,所产茶叶细嫩、汤色碧绿、绿中露毫、鲜美可口、滋味清爽,“峨云”、“雪山玉芝”、“鹰峰香雪”茶叶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  优良畜牧品种“峨边花牛”是彝族群众选育的地方良种,肉色鲜红、肉质细嫩、鲜美多汁、味香可口,已进入四川省畜禽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名录。

  民族文化灿烂多姿

  彝族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,几乎涵盖了语言、服饰、建筑、节日、信仰、习俗、生产生活等方面。近年来,峨边立足县情,按照“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重、开发特色人文景观与展示自然生态景观相融、保障公共文化事业与培养文化经济产业共进”原则,加快推进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建设。经过精心打造,2007年3月,第一部表现彝族特色文化的大型民族音乐剧《甘嫫阿妞》在乐山大佛剧院首演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。该剧是第一部表现彝族民间史诗的音乐剧,是第一次用音乐剧的形式来反映少数民族艺术的舞台作品,也是第一次把小凉山的地域文化推上艺术舞台,是乐山文化建设中的亮点,更是峨边文化建设的奇葩。举办以赛歌、赛乐、赛装、赛美、赛舞为主要内容的“甘嫫阿妞艺术节”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,更是拉开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、整理、继承、弘扬的序幕。峨边已全部注册了“甘嫫阿妞”在文化品牌方面的所有商标。成立了小凉山彝族文化(甘嫫阿妞)研究会,启动彝族文化研究工作。 在县城中心塑起了甘嫫阿妞铜像,在城区主要街道和黑竹沟沿线进行彝族特色文化展示。群众文化如火如荼,文化组织不断涌现,文化队伍不断壮大。摄影家协会、民间文艺家协会、夕阳红艺术团、黑竹沟艺术团、毛坪山歌协会等10余家民间文艺团体扎根峨边城乡,为峨边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原始生态游的胜地

  黑竹沟,位于小凉山中段,一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,幅员面积800多平方公里,海拔高度1500至4288米之间。这里古木参天,箭竹丛生,奇花怒放,异石纵横,山泉奔涌,瀑布轰鸣,岩壁千仞,峰回路转,云雾升腾,气象万千,珍禽异兽出没其间。猴鸣之声随处可闻,熊猫行踪随处可觅,成为集雄、险、奇、秀、原始、珍稀、神秘、清幽于一体的自然景区。与之相应的一个个颇带传奇色彩的传说,使黑竹沟显得更加神奇莫测,引起世人瞩目,黑竹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。黑竹沟有大小景点73个,集山、水、林、温泉、石林等多种景观为一体;这里是大熊猫的乐园、杜鹃花的王国、珙桐的世界,有大熊猫、山鹧鸪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物30余种。春光明媚之际,沟内珙桐花开,形如白鸽展翅,漫山飘舞,其种类之多,分布面积之广,花期延缓之长,气势之壮观,为其他景区所不及。海拔3600至4000米的马鞍山主峰东坡,万亩杜鹃盛开,姹紫嫣红,五彩缤纷,其壮美程度让人如临仙境、如浴花海。

  为让黑竹沟早日与游人见面,从1994年起,峨边先后数十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科考队,深入黑竹沟进行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,形成了相关考察报告。黑竹沟景区先后被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。从2001年起,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,修建了通往景区的17.5公里公路,在沟口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,500平方米的游人接待中心和6公里的步行游山道,修建了别墅式的黑竹沟彝族风情酒店,整治和修复景区公路34.5公里,新建占地1500平方米的34幢木屋别墅,开发了荣宏得高山草甸。目前,景区已初具接待规模。

  民生工程惠彝家

  教育事业一步一台阶,一年一辉煌!1993年,实现普及初等教育;2000年,全县“双基”工作顺利完成,成为全省民族地区第五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。2001年实施“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”并连续3年获省市先进单位。幼教、普教、职教、成教协调发展,齐头并进。教育设施极大改善,学校面貌焕然一新!

  大力发展民族寄宿制教育,目前寄宿制学校达到18所,寄宿制学生近5500人,财政给予中小学生每人每月90元、80元生活补助,确保了中小学入学率均达99.9%。教学设施不断改善,学校成为全县最漂亮的建筑。

  峨边有医疗卫生机构32家,乡镇卫生院18家,卫生机构床位290张,村卫生室44个,卫生技术人员435人。全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,县、乡、村三级卫生网络逐步建立,卫生基础设施逐步改善。乡镇卫生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保障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10万人,参合率达88.5%。

  昔日峨边,羊肠小道,高山深谷难逾越;今日峨边,平坦大道,天堑变通途。全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,今年将实现村村通公路。

  1986年建成第一座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,2002年建成城区光纤电视,传送30套节目。电视“村村通”工程的实施,使全县广播电视履盖率达96%以上。

  足不出户晓知天下事,信息交流实现全球通,峨边邮政通信业与时代同步,飞速发展。先后完成了程控电话、无线寻呼、移动通信、互联网、小灵通等工程建设,移动基站遍布城乡。

  特色发展止滑提速

  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全面振兴

  ——专访峨边彝族自治县委书记廖策军

  问: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,峨边取得了哪些成就?你认为峨边繁荣民族经济的法宝是什么?

  答:建国60年,峨边走过了光辉历程,民族经济繁荣发展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、民族团结日益增强、人民生活显著提高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,峨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.3倍、工业产值增长102倍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.9倍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倍,跻身全省51个民族县前10强,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。繁荣民族经济,峨边有三大法宝:民族团结是动力之源,特色发展是振兴之路,真抓实干是致胜之本。

  问:在各地竞相发展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,峨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?

  答:对接市委“增长极、次枢纽、南中心、目的地”的战略部署,峨边认真审视融入成都经济区、联接攀西经济区的区位特点,围绕建设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、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、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三大目标,明确了工业强县、旅游兴县、生态立县三大战略,理清了“一主导、三推进、四加快”的发展路径;提出了“二点一极”的发展定位,即把峨边建成乐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增长点、西部交通次级枢纽的西线节点、乐山旅游金三角(乐山大佛-峨眉山-黑竹沟)其中的一极;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“三步走”发展蓝图,到2010年、2015年、2020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亿元、53亿元、100亿元。

  问:实现“十二五”新一轮快速发展、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全面振兴,峨边将采取哪些对策措施?

  答:一是夯实基础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发展环境。二是做强产业。大力推进电冶工业发展,壮大工业基地,加快资源的深度开发,延伸产业链条,培育产业支柱,做大做强资源性产业。三是文旅互动。加快黑竹沟旅游开发步伐,互动打造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,增强文化软实力,使旅游文化经济成为持续发展的支撑。四是改善民生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,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。五是深化党建。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,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,大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,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。

 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

        
摘稿处:四川手机报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峨边——小凉山璀璨的明珠